服务热线

0532-86893758

平原绿化工程与平原农区森林环境的恢复 绿化工程是做什么的

发布时间:2024-06-15 21:51:04 作者: 爱游戏

  导语:从古至今,平原绿化工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,而且通过对平原地区进行绿化,不但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,还能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,那么你知道平原绿化工程与平原农区森林环境的恢复是什么吗?绿化工程是做什么的?下面就一起去了解了解吧!

  长期以来,我国平原地区植被稀少,东北西部、华北永定河下游、冀西沙荒、豫东黄河故道等地,风沙侵蚀严重危害农田,粮食产量低而不稳,群众用材烧柴缺乏,生产和生活十分困难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,首先在这一些地方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以治沙为主要目标的造林运动,从此拉开了我国平原绿化建设的序幕。

  40多年来,平原绿化的内涵不断丰富,建设地域逐步扩大,从沙荒造林、“四旁”植树、农林间作,发展为目前的26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参与的以建设农田林网为主,结合“四旁”植树、农林间作、成片造林,带、网、片、点相结合的多林种、多树种、多功能的综合性防护林体系。1987年、1988年,林业部先后颁发了《华北中原平原县绿化标准》、《南方平原县绿化标准》和《北方平原县绿化标准》。1988年,林业部编制了《全国平原绿化“五、七、九”达标规划》。计划要求“七五”期间,我国有500个县(区、市)达到部颁平原绿化标准;“八五”期间有700个县达到标准;到2000年,918个平原、半平原、部分平原县全部达到部颁平原绿化建设标准。

  到1995年底,我国已有769个县达到平原绿化标准,超前完成了平原绿化达标规划第二阶段的任务目标。有(34197×104)hm2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,平原地区的林木覆盖率由50年代初期不足2%提高到10.4%。

  平原林业由于受农区土地资源构成和分布的制约,林木的构成和布局不同于山区。目前,县、乡、村的林木构成包括:农田林网、农林间作、围村林、片林和庭院林五部分,构成了综合防护林体系。如按林种划分,用材林、防护林、经济林和薪炭林都相互交错,镶嵌在各组成部分之中。综合防护林体系是农林复合生态系统,体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,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相结合的新生态经济林业。

  农田林网基本功能是防御自然灾害,调节农田小气候,改善农业生态环境,保障农业稳产高产。农田林网结构是在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,沿沟、渠、路自然走向的两侧营造林带,相互交织成网,以窄林带小网格为主。网格面积10~13.3hm2.最大不超过16.7hm2.自然条件好的地方,为13.3hm2左右,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为6.7~10hm2.由于林带营造主要利用沟、渠、路两侧隙地,所以占用耕地面积小,一般不超过网格总面积的5%。

  农林间作这是在同一经营单位面积土地上,将农作物与林木合理配置,达到充分的利用光、热、水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,增加单位面积的生产量,提高经济效益的传统耕作方式。间作的模式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而异。最普遍的有农桐间作、枣粮间作、杨粮间作。近几年来,又发展农桐果间作等。间作树种、间作密度以及间作期长短的选择,应根据土壤条件、树种而定。据调查,按土地条件不同而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:①土地条件较好的基本农田,农林间作应以农作物为主体,林木配置应以大行距为宜,农林长期共存。

  例如:农桐间作的泡桐,以株距4~6m,行距40~50m为宜;枣粮间作的枣树,以株距4~5m,行距25~30m为宜。一般不宜栽植鲜果类树种。这种间作模式不仅不影响农作物生长,而且大面积间作可形成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,有利于作物生长,尤其对防御干热风的危害有显著效果。间作用材树轮伐期以10~12年为宜,达到工艺成熟即可采伐。②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,利用一部分土壤条件较差的次耕地(风沙地、盐碱地),可增加林木密度,实行农林并重经营。间作用材树的行距为20~30m,株距为3~5m。间作头两年对作物产量基本没影响,三年后对秋作物有影响,应及时作出调整作物种类。为保障农业生产的发展,当林木郁闭前(5~6年)可进行隔行间伐。如杨粮间作,初植密度株行距为3~16m,栽植后六年进行1次间伐。农果间作以株行距4m×15m和4m×10m为宜。③沙荒地和撂荒地作为林业用地,以发展林业为主。为充分的利用土地资源,在造林后,林木郁闭前,可间作农作物。

  围村林这是利用村庄四周的废弃地,部分自留地营造小片用材林和经济果木林。华北中原地区村庄占地面积一般为总面积的8%~12%,用于发展林业的土地面积占村庄面积的50%~60%。这部分土地资源虽然分布零碎,但可以充分的利用业余时间集约经营,具有发展潜力。

  围村林的经营模式多样,如安徽省太和县发展泡桐檩条林,颖上县发展竹园。另外还可采取多树种、多层次立体结构经营形式,如林药间作、林菜间作、林粮间作等。安徽省阜阳地区围村林发展较快,407个自然村已基本完成了围村林建设,面积达(14.3×104)hm2.占总林地面积的52%,蓄积量达(860×104)m3.占总蓄积的86%;果树640万株,分布在围村林地占57%。目前,围村林存在的主体问题是,缺乏统一规划,林木密度过大,经济效益不够理想。因此,对围村林的改造,提高围村林的经济效益,是当前发展平原林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  片林利用平原区的沙岗、沙荒地及大型河渠、滩地等非耕地集中造林,面积大小不等。也有在少量次耕地营造速生丰产林的。有的利用一部分耕地营造丰产林,从全局看这是不可取的。华北、中原地区已营造片林超过(166.7×104)hm2.河南省已营造片林(22.3×104)hm2.占平原区林地面积的28%。

  庭院林这是指农村房前屋后栽植的小块经济林和乔木林。庭院林既可美化环境又可增加经济收入。

  绿地的建设要考虑到城市规划、居民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,合理规划绿地布局,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,提供舒适的环境和便利的设施,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。

  道路绿化是指在城市主干道、次干道、社区道路等交通要道两侧进行植被绿化,增加绿色元素,减少尘土飞扬和噪音污染。

  道路绿化不但可以美化城市形象,改善空气质量,还能够更好的降低车辆排放对环境的影响,提高行车的舒适度和安全性。

  居民小区绿化是指对城市居住小区内部的空地进行植被绿化,为居民提供绿色休闲空间。

  居民小区绿化的重点是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,提供舒适的绿色景观和便利的生活设施。

  工矿企事业单位绿化是指对工矿企事业单位的厂区、办公区、生产区等进行绿化改造,增加植被覆盖,改善生产环境,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。

  工矿企事业单位绿化的重点是进行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改治理,减少污染物排放,提高资源利用效率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